首页 >聚焦 > > 正文

极端高温:你准备好了吗?

2023-06-28 11:51:09 来源:中国青年网

“如果没有空调了,高温下人类将如何适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n

这是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副主任张弛教授提出的高温之下各种极端事件一起爆发时的思考。工作的需要、低收入的困境和供电紧张的风险让“空调”难以成为人人度过酷暑的“续命伙伴”。

\n\n

当地时间2023年6月19日,印度北方邦,巴利亚地区医院,一名妇女给生病的丈夫擦头。

\n

6月17日到18日短短的三天内,一场最高温度超过40摄氏度的极端热浪使得印度北方人口最多的两个邦的多家医院不堪重负。据不完全统计,短短几天,已有超过170人死于高温相关的疾病。而这一数字还在攀升。

\n

今年高温在全球多地包括中国都来得异常早。中国天气网的最新入夏进程图显示:截至6月5日,我国南方大部、京津冀以及新疆、山东、山西、陕西的部分地区已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季。在已经入夏的21个直辖市和省会级城市中,今年夏天属于“提前报到”的比例高达九成。事实上,根据中国天气网大数据显示,近五十多年我国的夏天来得越来越早。

\n

2022年10月发布的《2022柳叶刀中国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显示,与1986年至2005年的基期平均值相比,2021年中国人平均多经历了7.85个热浪天,安全户外活动的时间相对缩短了48.2%;潜在的劳动时间损失增加了7.1%,全国层面热相关劳动生产力损失导致相关的经济损失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68%,超过当年我国国防支出预算。

\n

撰写上述报告第一工作组(气候变化的影响、暴露和脆弱性)的组长、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的黄存瑞教授2022年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从全国来看,每年至少暴露于一次热浪的总人数从1979年的4.8亿人增加到2020年的10.4亿人;同时,占总人口的比例从51.3%增加到75%,经历热浪事件的陆地面积从46.3%增加到81.6%。

\n\n

2023年6月18日,北京最高温度达35度,天坛公园内游客打伞遮阳。

\n

黄存瑞告诉澎湃新闻,未来极端天气可能成为一种新常态,由此造成的健康风险及负担将会持续加剧。而人们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高温天气对健康的致命影响关注还远远不够。

\n

高温下的生命危险,无人置身事外

\n

2003年夏季,欧洲热浪造成70000多人死亡。2010年6月至8月期间,莫斯科和俄罗斯西部的极端热浪导致55000多人死亡。高温带来的致命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引发广泛重视。

\n

在中国,2020年发布的《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中国报告》显示,在过去20年中,热浪暴露大约导致中国热浪相关死亡人数上升了一倍多,2019年的死亡人数约达2.68万人。同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研究者们发现,与非热浪相比,热浪相关的非意外总死亡风险增加15.7%,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2.0%。

\n

高温热浪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全方面影响。美国生命科学网STAT称,“从偏头痛,到酒糟鼻、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慢性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极热天气会影响人体体温调节系统、水盐代谢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造成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使人体处于超负荷状态,加重多种慢性病负担,导致基础病恶化,甚至造成死亡。”

\n

张弛教授指出,热浪造成的死亡率上升在老年人中最为明显,但其他群体也处于危险之中。根据美国疾控中心官网显示,65岁以上老人、婴儿和儿童、慢性病患者、低收入人群、运动员、户外工作者和孕妇均为高温脆弱人群。

\n

黄存瑞教授也表示,不同地区人群的脆弱性和适应能力不同,在城市人口密集、建筑物高层多的地区,老人、儿童和患有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为此他呼吁应重点关注贫困、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且应该制定因地制宜的应对措施。

\n

对于老年人这一脆弱人群,黄存瑞教授鼓励老年人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测量体温、血压等指标,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同时建议其避免在高温时段和强阳光进行室外活动,可以在早晚或阴天进行散步、做操等锻炼。

\n\n

2023年6月10日,上海高温,在弄堂阴影处躲避烈日的老人。

\n

事实上,没有人可以避免高温带来的影响。

\n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当我们变成脆弱人群的时候,我们的生存状况就会非常堪忧。”张弛教授表达了她的担忧,“尤其是我们的下一代会持续生存在一个高风险的环境中,不光是夏天热,一年四季都可能有各种极端气候问题。”

\n

“如果气候持续恶化,到2030年或者是2050年的时候,一些地区的人们面临的可能是夏季全天都不适合外出活动的情况(高温高湿)。现在我们还可以选择出门或者不出门,到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权了。”她补充道。

\n

预警和医疗,第一和最后的防线

\n

气象预警是高温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据2023年全国气象工作会议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已成功接入了水利、农业、林业、卫生等30余个行业或部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7.67%。

\n

在气象健康预警方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于高温热浪人群健康风险分级预警预测模型和人群健康防护指引,于2021年率先实现了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信息发布。但黄存瑞教授认为,我国总体气象健康风险预警工作仍处起步阶段。

\n

他指出,适应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时间和周期来不断完善,以统筹多部门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

\n

“针对高温,气象部门负责发布高温预警,但是对个体来说的话,它又关乎健康问题,这个部分是归卫健部门来管,若出现了极端天气,则需要应急管理部门上场。”张弛教授这样解释这一工程的“复杂性”和加强跨部门协调的重要性。

\n

《2022年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中国报告》中针对健康气象服务的调研结果显示,根据相关新闻记录,31个省份中已经有21个省份的气象部门与当地的卫生部门存在合作关系,也意味着部门间的联动和合作水平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n

黄存瑞教授也认为,当前不同部门的数据壁垒问题仍普遍存在,即不同部门数据资源难以实时共享,缺乏实践和研究的紧密结合,尚未形成全面的合作交流机制。

\n

对此他建议加强各部门联动和数据共享、进一步开发和完善针对气象敏感性疾病的多种时间尺度监测预测模型与技术,逐步建立健全健康气象风险预警发布工作体系。健康气象风险预警的精准发布也应该成为医疗系统韧性的一部分。

\n\n

2023年5月30日,广州黄埔区天气预报黄色高温预警,温度计实测室外温度已达42℃。

\n

相对于预警防范,当高温来临后的医疗救治则成了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n

《环境与健康》杂志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春、夏季日最高气温每升高1℃,心脑血管疾病急诊人次分别增加17.3%。由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 (NKF) 发表的一项研究也显示,极度高温暴露与肾脏疾病相关急诊科就诊次数增加显著相关。

\n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刘安雷表示,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在应对极端高温天气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例如,在高温天气下门急诊和住院人数骤然增加可能导致医疗资源紧张,以及医护人员的防暑降温保障等问题都需要重视。

\n

为了提高医疗卫生系统的气候韧性,刘安雷医生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暑降温意识和能力,并加大对他们的物质保障力度。二是按照气象预警情况,科学调配医疗资源,合理安排医疗服务。三是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动协作,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机制,共同应对高温天气所带来的健康风险。

\n

风险已经登台,却没有站在聚光灯下

\n

极端高温对于生命健康的威胁,还远远没有被大多数人所完全认识和重视。

\n

刘安雷医生指出,当前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高温天气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但是对于高温相关疾病的认知还不够全面,例如热射病、中暑等,人们可能只了解其中一种或几种。

\n

为应对酷暑,刘安雷医生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给出了建议:穿着宽松、透气、轻便的衣服,并及时更换湿润的衣物;多喝水,避免饮用过多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在家中使用空调或者电风扇等防暑降温,备好冰块,冰袋等防暑材料;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并选择在清晨和傍晚时段进行。

\n

同时人们也缺乏应对相关疾病的指南,“熬一下就好了”是很多人经常采用的做法。张弛教授指出,例如在夏令营、军训等场景下高温所引起的儿童或者青少年的身体不适,常常会被误认为只关乎意志力而非健康问题。其实未成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和散热功能比成年人差,而他们往往无法准确表达出自身身体不适的症状和原因,所以当孩子提出身体不舒服时,家长或者监护人就应该立即停止他们在高温天气的户外活动,并进行适当的降温和补液,往往等人都晕倒了就太晚了。

\n

黄存瑞教授进一步指出,提高公众对高温下的健康风险认知水平需要多方努力。首先,卫生健康部门需主动参与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部署过程中,在采取气候行动时,应倡导将人群健康作为重点内容。其次,开展具有公信力的科普宣教尤为重要,例如提供极端天气的健康指南与自救应对等。最后,气候变化教育应成为学校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将气候变化的健康危害与政策行动纳入各个阶段的学习中。

\n

在公众意识提高之后,从知到行仍有鸿沟等待跨越。

\n

刘安雷医生指出,当前的高温预警系统主要集中在预警信号的发布和传递上,但是缺乏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措施来帮助公众应对高温天气。张弛教授也表示尽管气象局会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或者是橙色预警,但是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仍然不了解其在这个温度出去将要面临的风险。

\n

“比如说,当高温或者暴雨来临前,对于一些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比如说学校、工地、交通和户外工作者来说,他们是否应该继续原有的工作安排?目前还缺少进一步具体的指引。”张弛说道。

\n\n

2023年6月13日,河南许昌持续高温天气,建筑工人烈日下工作。

\n

对于差异性极大的每个个体而言,公众还需要边界清晰的指示,为人们能否出门、休息多久等提供决策依据。张弛所在团队正在研发一款便民易懂,可查询高温天气外出活动风险的小程序,预计六月底七月初和公众见面。

\n

与此同时,除了获取科学指南的通道的缺乏,部分高温下的脆弱人群也面临没有发声渠道的问题。张弛教授呼吁更多能够发声的社会群体为脆弱群体带来关注,尤其是一些别无选择的人群亟需更多的保护措施。以快递员小哥为例,纵使知道了气候变化的风险,他们仍然要出于生存的考虑继续工作。

\n

同时她还指出,家庭中的中间层是社会发声群体外解决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在一个家庭里一定是中间层的力量,中年人或者是青年人能够最先得到相关知识。在照顾好自己的前提下,他们可以去帮助其他的家人或者是朋友。”她说道。

\n

酷暑将至,高温下的健康危机亟待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行动。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南影视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