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余嘉宾论道数字信任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杰
(资料图)
5月19日,以“筑牢安全屏障 赋能数字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信任互联大会在京举行。600余位来自数字信任和网络安全领域的重量级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现场论道,围绕建设新型数字信任体系,以及相关的技术架构、创新应用、建设成果等前沿话题,进行主题分享和经验交流,共筑数字信任基石,为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作为国内首个聚焦“数字信任”领域的全国性大会,2023年信任互联大会已是第二届。本届大会在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密码管理局指导下,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WG4 工作组、北京商用密码行业协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密码学院、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信任是互联网时代数字交互的基础和前提,对于赋能千行百业将创造不可估量的价值。“十四五”期间,加快数字化发展是国家战略。构建数字信任体系,既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数字信任体系对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保障力量正与日俱增。
密码是构建数字信任的基石,是解决网络信任体系中各类网络主体的身份真实性、网络行为的可信性等问题最可靠、最有效、最经济的技术手段。北京市密码管理局局长胡强在当日致辞中表示,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加速推进,北京市密码管理局将在政策支持、产业协同、搭建平台上下功夫,大力推动密码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和创新应用,增强“数字信任”技术研究力度。
大会主论坛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带来《5G的安全认证》主题演讲。他表示,5G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以及多终端、多行业的接入趋势,让5G网络安全认证难度飙升。随着5G应用越来越广,接入的场景和接入的终端更加复杂,都对认证和授权都提出新要求。举例来说,5G与物联网(IoT)连接,由于物联网终端数量多、终端计算能力弱,需要简化加密认证协议,而且很多物联网终端没有USIM卡(全球用户识别卡),难以应用已有的认证机制。他表示,5G认证技术还需持续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登国在《创新发展中的机密计算》主题演讲中,介绍一种可以解决使用中数据安全的重要技术——机密计算。在他看来,数据使用安全是当前非常有价值的前沿研究方向,而机密计算是计算效率约束条件下解决使用中数据安全的重要技术途径。他还展示了机密计算的信任模型、安全架构、安全机制以及应用安全场景和技术发展阶段,为业界对于如何实现流动的数据安全打开新思路和新视野。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副所长于锐介绍了我国可信数字身份建设应用情况,并透露下一步将继续夯实平台建设和完善制度体系,不断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和服务保障能力,积极服务数字空间和网络社会综合治理。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大数据办处长唐勇林表示,到2025年将建设形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立医院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魏凯表示,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置身于数字经济的洪流中,也产生了数据安全、身份可控、交易互信、虚实锚定等方面的信任危机。为破解这一危机,需要积极发挥区块链的特性,结合隐私计算、数字身份、分布式数据传输协议、大数据等多类前沿技术,形成新时代的信任科技,弥合信任鸿沟,赋能数据要素可信流通。
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雪焰在演讲中表示,数字信任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也是创新驱动引擎。可信基础设施、身份可信、数据可信、行为可信四大要素构成数字信任体系,通过基础设施、业务创新、数据驱动、管理变革、新兴技术等不同切入点,将赋能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
图片来源:大会供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