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如何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这件事不可忽略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正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要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除了要在外部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也要让青少年本身对生命安全、生命价值有正确的看法。因此,生命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九三学社衢州市委员会副主委陈玮建议,为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现有课程体系。随着近些年青少年自伤自杀事件频发,生命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引发关注,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了一项社会调查,就“生命教育”相关话题对1525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受访人群中中小学生家长占比达82.2%。
(相关资料图)
抗压能力变弱?
孩子烦恼需正视
调查显示,67.7%的受访者感到现在的孩子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比以前弱了;23.3%的受访者则认为现在孩子的应对能力变强了;9.0%的受访者感到不好说。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表面上看,似乎是青少年的抗压能力对比起从前下降了,然而现实是新一代青少年所需面对的学业压力、竞争压力与从前相比正在不断上升。“社会在不断变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有网友认为,现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日新月异,所面对的困境也与从前不同,家长不能简单地以“过来人”的经历对标现在青少年所面对的生活压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州市青年文化宫12355志愿服务队专家志愿者刘羽晔也表示,自己在工作中发现不少家长在看待青少年情绪问题时存在误区:“很多家长觉得青少年出现的情绪问题都是‘小问题’,但对青少年来说,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就是大问题。”她希望家长在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能多一些包容和理解,要相信孩子是真的遇到了困难,而非粗暴地将之归因于“想太多”“性格软弱”等。刘羽晔建议父母应在平时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多观察、多沟通,这样才能及时发觉孩子的情绪异常,从而做出有效应对。
生命教育有必要
多元内容促成长
调查结果显示,在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上,多达96.6%的受访者认可有必要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随着科技的发展,青少年接触外界讯息的渠道正在增多,但在他们眼界提升的同时也可能接触到更多不良信息、负面情绪,这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青少年来说极易导致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淡漠化。因此,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已是刻不容缓,引导青少年重视自身与他人生命价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68.3%的受访者认为要教导青少年懂得尊重不同个体、欣赏物种生命的美;其次有65.6%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引导青少年认识个体与家庭、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此外,65.1%的受访者觉得青少年对“生”与“死”本身的认识也非常重要;54.6%的受访者认为要让青少年了解生命发展面临的可能性与意义;45.7%的受访者觉得应对青少年进行日常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的教导。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资深社工、广州市青年文化宫12355志愿服务队专家张燕表示,生命教育可以从“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与生命的关系”四个方面对孩子进行正向引导,帮助孩子们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并学会适应环境、尊重他人、悦纳自己。张燕也认为,生理教育、自我认知教育、安全教育、抗逆力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死亡教育等都应纳入生命教育范畴。
凝聚“家校社”力量
拓宽生命教育边界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思想态度、行为举止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等举措落地,家长与家庭教育已然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及构建生命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
对于家长该如何在家庭中开展生命教育,78.0%的受访者指出家长应懂得孩子是独立个体,对孩子给予尊重、平等沟通;71.3%的受访者认为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孩子珍惜生命和重视健康;64.1%的受访者认为家长可以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54.7%的受访者则指出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况,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80后家长吴璇说,自己会通过购买关于生命科普的图书供孩子阅读、让孩子承担起照顾宠物和养护花草的责任等方式来让孩子感受生命的切实与鲜活,进一步激发他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的想法。父母本身在生活里也要做好维护生命价值的言传身教,才能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张燕提到,家长可以把握生活契机,“渗透式”地开展生命教育,比如在外出游玩时引导孩子关注酒店里的逃生示意图进行安全教育;通过挫折事件引导孩子认识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性;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志愿服务,与孩子讨论生命价值的不同维度等等。
而关于如何在学校层面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生命教育体系,70.8%的受访者建议结合青少年的心智发育规律来构建生命教育体系。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肖女士是一位小学教师,也是一名学生家长,她观察到,孩子处于不同成长阶段时对生命有着不同的感知。如婴幼儿时期以好奇居多,而上学后则在成长中不断了解生命的本质与意义,这时就需要家长和学校从旁做正向引导,帮助孩子多层次地认识生命的意义,并引发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用积极的态度去迎接青春。
除此之外,还有64.5%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举行主题讲座,关注学生心理健康;60.3%的受访者期待将生命教育等纳入考核,引导全面发展;59.0%的受访者认为得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悟生命价值;40.7%的受访者希望生命教育课程形式生动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我了解到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通过安全教育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生命教育,这对学生是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引导作用的。”张燕建议,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个体差异性,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心理专业人才的引进,设立功能独立且注重隐私保护的心理咨询渠道,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发现-干预”的全闭环工作机制。
据了解,目前广州市内已有部分学校引进“驻校社工”服务,协助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联合多方力量共同打造“家校社”协同一体的科学育人体系,为生命教育的切实开展夯实基础。
编辑|青年君 记者|陈天旭 来源丨广州青年(ID:gz_gqt)综合整理自广州青年报、中国青年报 合作、投稿 |gzqntg@163.com 转载请注明| 广州青年近期热文回顾
3、点亮 ,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标签: